2)84 县试、头卷_锦绣官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百文一本。这一场考试之后,只怕可以提高到四百文了,因为有选中的题目就算很厉害,并且文章还具体点评过,句句有肉。

  看来于知县要一刷去年的蹦跶知县诨号了。

  第一个制艺题目: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这个题目连理解的必要都没有,出处一目了然,意思浅显易懂,但是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大家都会都懂的东西,不容易出彩。

  这等于是降低了入门者的门槛,提高了优秀者们出头的难度。

  如果题目难,大家审题都审不明白,破题都破不出来,那么破题出彩者就能得优等。

  现在大家都会,要想列入优等,就只能在破题、文章上动脑筋。

  想得案首,更得天赋、苦功、名师缺一不可。

  这三者林重阳一样不缺,从出生就开始用功,前世自己就是名师。他不是非要考第一名,但是既然有机会,自然要冲一下,尽心尽力,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他略一思考,题目出自《论语.雍也篇》,表面意思就是质朴大过文雅,失之粗鄙,文雅大过质朴,失之虚浮。

  林重阳分析其中心意思还是紧扣儒家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质与文,可以说是质朴的性情与讲究的礼仪,甚至可以继续引申出去,做人做事、为官为政。一方面太过,则容易失和,一片文章,太过质朴,就会显得粗鄙没有文化,而太过讲究辞藻,则会失之真诚卖弄文采。一个人性情太过直率朴素,直来直去,显得没有礼貌,而太过讲究礼仪,又会显得不真诚太过迂腐虚伪。

  当然这些都是题中应有之义,简单直白的,如果仅仅这样写,可以过关,却不会出彩。

  科举取士,是为选拔,选拔什么样的人?

  难道仅仅会写文,把四书五经吃透把文章写好就行?

  那是选老师,而不是抡才大典需要的治国人才。

  他研墨的功夫就想了一个破题,在草稿纸上写出来,想了想虽然不错,但要太出彩不容易,便打了个叉扔在一边,再继续一边研墨一边思考。

  他决定将这题目和为官之道联系起来,为官者,勤政爱民、忠君护国,然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理一郡一县亦如此。法理、人情,为官的两副面孔,法理太严,少之人情味儿,民生怨,人情胜过法理,民心贪,法理与人情二者合一,如君子文质彬彬。

  想通自己的内容,他就将破题中庸二字点出,然后再类比上官政。

  想明白了题目,林重阳也不耽搁,先在草稿纸上分列重点弄一个大纲,然后用行书一气呵成将文章写出来。

  之所以用行书写字,因为坐着不方便,行书写得快一些。

  写完之后他一边活动手腕,一边检查细节、修辞、逻辑以及避讳等问题顺便就将句读点出,这些都有固定标杆,他脑子里一过,一条条对过去,

  请收藏:https://m.cpafarm.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