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九十六章 状纸_孤岛风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想的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

  上海法租界在民国时期的房价,哪怕是现在魔都房价高到普通人绝望的地步,都不可以和当时的租界房价相提并论。

  当时的上海租界没有力量使中国政府在上海附近造成新都市,只是租界却有力量造成上海格外的繁荣。

  所谓繁荣,就是洋商的势力极端的膨胀。人口非常的增多。地皮非常的贵。

  洋商的资本势力足以吞没中国小资本家而有余。地主的“据地势力”足以使中等以上家庭不能购地造屋而有余。

  于是,洋商和地主以及一般买办阶级就富起来。一大堆资产阶级和工人就穷下去。他们不能离上海,因为上海附近并没有新兴的都市和巨大的工业作场。他们只好因陋就简,因贫而愤的淹留着不去。

  租界的当局因马路的修营,短距离交通之增加以及路警侦探的添多,不得不加重房捐。房东顾虑着金钱损失不得不增加房租。租房的小资产阶级及工人一方面感受到失业或营业的失败,一方面感受房租的压迫,不得不走入贫穷、死亡、娼妓、盗匪的路。

  于是上海不安,当局遂不能不增加警察侦探路灯警铃来维持治安,结果房捐格外的大,房租格外的贵,盗匪格外的多,妓女格外的增,警察格外的忙,侦探格外的精明。

  有钱的人格外的怕,他们都坐在枪弹打不穿的汽车中,在路上疾驰而过。马路上尽剩下盗匪、娼妓、警察、侦探,以及盗匪、娼妓、警察、侦探的候补者。他们生活原则是这样的。娼妓、盗匪出钱养侦探、警察,警察、侦探捉的是娼妓和盗匪。

  因为上海市人口的膨胀,只限于租界;人口增加了,但没有可以容纳此人口的郊外住宅地,租界的人口密度既增,房地价自然要有增无减了。

  就连鲁迅先生,在北平都能轻松置办一套有着30间房的大宅院。

  他在北京西城区八道湾胡同买了一所四合院,前后三进,占地两亩,有正房、厢房、耳房、花园,还有一个小跨院,将近30间房,许寿裳形容这所房子,院子大得“简直可以开运动会”,当时鲁迅以3500块大洋的价格买下,以当时的物价,相当于二十多万元人民币。

  到了上海以后,鲁迅和夫人许广平安居上海时,却没有选择买新房,而是选择租房,当时上海的房价高,租房费用更是不菲,鲁迅曾在日记中提到:“上海的房租很贵,空气很坏,但此外也无可住之处,也还只得在此混一下了。”

  这样的鲁迅,到了房价领跑全国的魔都,自然得租房。1927年秋至1936年秋逝世,鲁迅先后有三处租所:景云里23号、拉摩斯公寓与山阴路132弄9号。最后一所如今成了鲁迅故居。

  买得起豪宅的鲁迅尚且如此惨惨戚戚,那些买不起豪宅的,自然更是哀怨了。

  郭沫若尤其典型,说自己租的屋子,也就两立方米光景,还得跟石库门里的其他租客共用厨房和水龙头。心情不好时,想在屋里走走,却一迈步就碰壁。郭沫若租住的地方叫厚南里,这里还住过梁实秋、胡汀鹭、叶灵凤等人。

  这个居住条件,和汪素家打浦路的亭子间相比其实是差不多的。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微信关注“优读文学”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请收藏:https://m.cpafarm.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