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五章 不周山(一 上)_盛唐烟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最新战况和封常清的消息。怎奈安西都督府真的被抽成了空架子,大部分州县里边,都仅剩下了文官在维持。够得着级别的武将们早就奉旨赶赴了潼关,而留守的文官,要么推说半年之内根本没接到来自长安的任何邸报,要么信口开河的乱扯一通。问及消息的来源和可靠性,则两手一摊,表示自己也是以讹传讹,保证不了其真伪。

  安西都督府管辖的地界虽然广袤,真正完全掌握在手里的,也就是南北两条丝绸之路上的五、六个重要战略据点。其他各州,名义上是大唐领土,实则完全由当地的部落头人控制。从文职的太守、县令到武职的都督、镇抚,皆为部落头人的子侄。平素也不需要向朝廷缴纳赋税,有战事时,才根据各自的实力派遣兵马助阵,以示对大唐的忠心。

  在这些部落头人嘴里,王洵更甭指望能得到什么有用消息。所以他干脆也不绕那个冤枉路。沿着通向长安的最短路径,日复一日地狂奔。接连走了十余日,终于过了阳关,来到河西军地界。

  昔日的阳关都督高适高达夫,早已被朝廷调往淮南训练民壮。此刻留守武将姓哥舒,单名一个荣。光从姓氏上就能推断出,此人是哥舒翰的什么同族。

  王洵跟他套了一番交情,好歹打听到了,叛军此刻还没攻破潼关。至于封常清的下落,据哥舒荣说,是与高仙芝一道,被朝廷解除了兵权,到哥舒翰帐下戴罪立功。至于消息的来源和最近邸报,哥舒荣则将两手一摊,咧着嘴叫苦:“这个时候,朝廷哪还有胆子下发什么邸报啊!安抚人心还安抚不过来呢!特别是咱们河西和安西,不发邸报,各部落的大小汗们,还能小心翼翼地观望一阵子。万一让他们确定朝廷已经自顾不暇,还不都得趁机造了反。不信你往甘州那边走走,吐蕃人都快兵临城下了。朝廷如果再不把大哥调回来坐镇,恐怕临洮、甘、凉一线,全都不复为大唐所有!”

  明知对方说的未必是实话,王洵也无可奈何。只好陪着叹息了一番,然后起身告辞。过了肃州、凉州,沿途中看到的局势,果然如哥舒荣所言般,危如累卵。这个节骨眼儿上他也不敢给守将添乱,随便交谈了一番,便匆匆继续前行。

  沿途收集到的消息只鳞片爪,汇总到一起,基本可以确定,眼下在潼关城外的安西军,的确划归哥舒翰指挥了。但不知道是有人授意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各地留守官员,都对高仙芝和封常清二人的下落守口如瓶。一问起来,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推三阻四装作不知。

  “朝廷,朝廷不会真的那么蠢吧!”距离长安越近,大伙心里越不踏实。宇文至在其中尤甚,每每议论起来,眼眶都变得通红。

  王洵心里也直敲小鼓,作为一军之主,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强辩:“不会。你没听说么,都调到哥舒翰帐下戴罪立功去了。他们两个,特别是封帅,乃咱们安西军的主心骨。没了他,弟兄们怎可能继续给朝廷卖命!”

  “是真的么?”宇文至不大敢相信王洵的话,目光中充满了疑问。

  “当然是真的了!否则,他们就不怕你我闹将起来?!就沿途这线守军,不是我说大话,你我带两千弟兄,就能从疏勒一路推到兰州!况且杨国忠和你哥哥宇文德,此刻正指望着咱们回去撑场面!他们应该知道封帅在你我心中的分量。”

  “倒也是!”后半句话,显然比前半句话更有说服力。宇文至点点头,沉默不语。

  “快点走吧。到了京畿附近,找杨国忠的嫡系问问,不就全都清楚了?!在路上再着急,咱们也出不上什么力!”

  “嗯!”宇文至点点头,狠狠磕打马镫,将坐骑催得咆哮不止。

  在这当口,只要是一线希望,也会被当做救命稻草般,牢牢抓在手里。无论这线希望如何微弱,如何地不真实!

  请收藏:https://m.cpafarm.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