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3章 大农庄计划_回到明朝做千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方式。

  明末的一些江南地区,由于土地兼并,有些地主占地上万亩,乃至几十万亩,是很平常的事情。在商品性农业发展的刺激下和大量脱离土地的劳动力存在的基础上,一些地主的农业经营方式也出现变化,注意起大规模综合经营,以使土地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苏州常熟谭晓的经营方式颇具典型意义。他的经营规模很大,并且获得实际的成功。他雇佣百余名乡民为其劳动,他将部分土地出租,大部分土地雇工经营。从他数以万计的土地来看,从垦辟、种植到管理,需要的雇工数量是很多的。谭晓庄田中的大部分产物都是投放市场的,空间利用非常巧妙、合理。可以说,这是一处以商品性生产为目的的、立体化经营的农场。

  又有万历年间的潘允端,在他田庄拥有的一、二千亩土地中,有相当一部分雇工经营。种植的作物品种也是多样,包括稻、麦、豆、菜子、棉花、蔬菜,以及西瓜、枣、桃、柿、樱桃、桔、李、梅、香圆等果品,木樨、桂花、梅花、牡丹、蔷薇、竹、柏、松、冬青、桧、棕榈等花木。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部分产品投放市场。也是一处典型的大农场式经营。

  不过这种大农场式经营现象只是少数,在当时的大明朝,自然经济还是占了决对地位,特别是在北方一带,更是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还是主导,在几十年中的小冰河灾害中,被摧残得体无完肤。

  ※※※

  说起来,在中国的几千年农业生产中,曾有很长时间远远领先于西方各国。

  中国在战国时便实行了复种轮作,而欧洲,直到18世纪30年代,才在英国出现轮作制。

  中国最早普遍使用的施肥技术是在战国时期。欧洲直到公元10~11世纪,才开始在农田施肥。

  中国最迟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经采用分行栽培作物与精细除草的方法。但在欧洲,到公元18世纪才采用这些农耕方法。

  中国在公元前2世纪发明的多管种子条播机耧车,而西方直到公元16世纪还没有条播机,种子要用手来点播。

  中国很早地摆脱了劣犁的束缚,而西方几千年来,一直使用一种效率极低,消耗体力极大的方式犁地,造成对人的时间与精力的最大浪费。

  到中世纪晚期,欧洲才知道有犁壁这种东西,带有壁的中国犁在公元17世纪时由荷兰海员带回欧洲。到公元18世纪70年代,它是最便宜而又最好的犁。西方设计者在其后的几十年间对这种犁进行了革新,产生了近代犁,它是对我国的犁进行多次改进的结果,也是导致欧洲农业革命的极重要因素。

  当然,在古代西方,也有一些农业技术,是足以称道的,比如说马耕。

  以牛马的特点,比较牛耕和

  请收藏:https://m.cpafarm.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