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80章 雕版印刷的优点_大唐小闲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萧瑀手中拿着的这两本《经济学基础》都是印刷品。原稿是陈幼澜所誊抄的。李信让府上的木匠师傅们用精湛地手艺刻出雕版,然后刷刷刷就印了两百本。实际上,当时长一楼分发的《梁祝》后半段故事也是印刷品。只是没有人注意笔迹,因而没有发现异常罢了。

  有些人或许会觉得疑惑,明明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术更先进,李信却不用呢?

  很多人都知道活字印刷术是宋代的毕昇发明的,并且也知道这种印刷术有诸多方便之处。可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活字印刷术虽然在宋代即问世,但直到明代的时候,占据印刷业主流的依然是雕版印刷。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活字印刷术很方便没错,但想要使用活字印刷术来印书的话,就需要大量识字的工人,否则根本没办法顺利地排字和印刷。而众所周知,封建王朝的文盲率一直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九成以上的百姓也就能认认自己的名字。这让书商们怎么招到足够多的印刷工人?

  第二,活字印刷术的“活字”可以分为泥活字、木活字等等等等,它们在印刷的过程中各有优势劣势,有时候难免损坏。损坏以后就要补一枚新的进去。而补进去的这一枚新活字往往很难跟旧的活字一模一样,这样一来,印刷出来的成品就不连贯,不美观。

  虽然大唐这个时候尚未出现成规模的印书坊,但从后面朝代的经验来看,一个印书坊里往往同时要用好几套活字,一旦用混,成品就全都成了著名的板桥体了——清代郑板桥独创的字体,大大小小,如乱石铺路,有种异样的美感,除了对强迫症患者不太友好以外,似乎也没有别的问题。

  所以,活字印刷术虽然先进,却大大超出了当前适用的范围。考虑到这一点,李信才没有将其拿出来,只是用了雕版印刷的方式。

  一来,雕版印刷对工人识字的水平要求最低,连刻字的老师傅都不需要会认字,他只要会依葫芦画瓢地把原稿以镜像的方式刻为阳文即可。而印字的工人就更不需要认字了,只要会涂墨水然后压纸就行。

  二来,雕版可以长久保存,只要保存得当,随时都可以再拿出来加印。这也是很方便的一点。

  李信向萧瑀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雕版印刷的原理。萧瑀感慨道:“那可比手抄快多了。”

  “是啊,其实不只是这个《经济学原理》,只要有心,所有的书都可以如此印刷出来。”李信笑着说道。

  “这么一来,书的价格不就要下降了?”萧瑀突然想到什么,微笑着问道。

  李信点点头,道:“正是如此。”

  萧瑀沉吟片刻,双眼放光道:“日后,书将再也不是什么珍品藏品,将有更多人读得起书,将有更多人了解这世间的道理。

  请收藏:https://m.cpafarm.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