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91章 南洋的形势_回到清朝做盐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华人大都在其他的地方有种植园。

  在那些偏远的地方,英国人就管不到了。

  新加坡这里只是他们设置的商铺而已。

  各个家族保留自己产业,也只是为了贸易的方便而已。

  根据布兰德尔暗中调查,很多的华人家族已经将自己主宅搬离了新加坡。

  因为在马来群岛以及东印度群岛上的华人已经建立了很多的小国家。

  这些小国家得到了复兴军的保护与支持。

  还有很多人虽然只是建立了种植园。

  但是他们依托种植园形成的城市已经俨然如同城邦一般。

  很多这样的华人城邦联合起来,不断地侵夺土人的土地。

  通过战争来压缩土人的生存空间。

  布兰德尔不明白,为什么原本一团散沙的华人突然间就变得团结了。

  实际上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利益。

  原本复兴军没有城立之前,这些华人与内地的贸易受到了清庭和洋人的双重排挤。

  所以他们只能够依附于这些殖民者。

  通过为这些殖民者服务,做一些殖民者不愿意做的产业来获取收益。

  可以说,那时候的他们是依附于殖民者的。

  但是复兴军成立之后,董书恒为了拉拢这些南洋的华人,给他们开通了贸易绿色通道。

  当时淮海军建立的海门港就是主要为这些南洋华人服务的。

  通过与复兴军以及洋人之间三角贸易。

  这些南洋华人的收入激增。

  他们从淮海军那里得到紧俏的商品,专卖给洋人。

  同时,他们也给当时的淮海军运来了急需的粮食、矿产等战略物资。

  为复兴军早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董书恒在早期发展的时候,最缺的就是粮食。

  那时候的江南、湖广、粮食主产地因为太平军起义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粮食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个时候,整个大清都处在粮食短缺的状态。

  正所谓谁有粮食谁就是草头王。

  董书恒通过这样的贸易,迅速集中了大量的粮食。

  用这些粮食,他才能够征募到那么多的流民,帮他修苏北的水利工程。

  当初拉拢南洋商人这一步棋,算是走对了。

  这些流民还为他提供大量的移民来源,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员。

  作为商人自然是向利益靠近,向“钱”看齐。

  现在他们依附的对象变成了复兴军。

  在复兴军不遗余力的扶持下,华人的实力迅速增长。

  而随着复兴军不断地向南洋地区移民。

  当地的华人数量也在激增,这也增强了当地华人的实力。

  有了实力,有了后台。华人逐渐发现,南洋的这里最宝贵的东西原来就是这里的土地。

  因为他们能够跟复兴军交易的商品都是从土地中获得。

  原本他们都是从别人那里购买,那样的成本无疑会更高。

  这里的土地种出的粮食、甘蔗、橡胶都是赚钱的东西,这里的土里

  请收藏:https://m.cpafarm.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