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二十一章 平衡(下)_季汉长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义上军队的调动需要主公的批准,但事实上军队形同私兵,将领若是叛逃,很容易将自己的部曲拉过去。

  军队忠于主公,实质上是因为将校们忠于主公。

  可府兵亦有缺陷,这种制度对均田制依赖太深,但均田制度,以如今封建王朝的执行力,很难保证完善的落实。要不了多久便会出现崩坏,随之而来的便是府兵的流失,军队战力的下降。

  因为府兵是需要自备兵器等武具的,若是失了自家田地,哪还有能力当兵?事实上在贞观中后期,府兵制缺额的现象就已经很明显了,朝廷不得不采用募兵来填充空缺。

  这就是汉朝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带来的制度限制,如果要采用募兵制,以朝廷的能力,仅能常备如京师禁军这样一支数万人的精锐大军,并不足以镇守万里疆土,必须要依赖地方,那么势必会造成中央权威的削弱。

  可若是采用府兵制,则要面临可能存在的军队战斗力衰弱、兵源流失等问题。在这个时代无法避免土地兼并的问题,均田制的瓦解是必然的。

  李澈将难题扔给了刘备,而刘备此时又将此问扔给了荀彧,想知道这位“王佐之才”有何看法。

  听完关于府兵制的构思,荀彧惊叹道:“倘若早有此制,董卓谋逆、两宫之变、袁术篡权都是绝无可能发生的事,李明远当真非常人也。”

  董卓能够作乱,是靠着他手下的亲信部属;两宫之变,也是因为何进将禁军近乎变成了私兵;袁术篡权更不用说,若他没有本部兵马,也绝无可能抓住机会夺权成功。

  在府兵制度下,将军们是没有自己私人部曲的。

  刘备叹息道:“可如明远所言,三五十年内尚还好说,可若是延及百年,均田的崩溃是可以预见的,届时府兵又该何去何从?”

  “但若不实行府兵,他所构思的军制毫无可行性!”荀彧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问题:“四征四镇将军,乃至于大将军是否仍然允许招收部曲?若有,与如今有何分别?若无,地方募兵,如何制约?

  朝廷养不起兵,故而不得不放权于外。可如今有了养兵的方法,又岂能继续沿用权宜之策?至于百年之后的事,太远了。秦言万世,二世即亡,能稳定百年,便是滔天之功,如何能奢求更多?”

  刘备有些讶异:“孤本以为文若会像明远一样,忧虑后世之事,毕竟文若看事情一向长远,怎的在此事上如此急迫?”

  荀彧沉声道:“两者自有不同。府兵崩溃,仍可采用募兵进行补充,相较于一开始便用募兵,其间终究是有百年大治。若弃府兵而不用,岂不是将百年后的问题移到如今?智者不为。

  而关于教化天下之事……既然大王能够壮士断腕,自行约束,臣自无异议。李明远或许真的不是变法强臣,若真的是法家弟子,此时此刻,恐怕会迫不及待的推动革新吧。”

  刘备微微颔首:“文若的意思孤明白了,且再等等,待官制改革完成,将来的政事堂会议第一件议案,便论一论此事吧。”

  请收藏:https://m.cpafarm.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