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四十五章 随手功夫_苏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得无以复加,漫天的怨气顿时消散无踪,乐得见眉不见眼,连连躬身:“多谢大宗师费心了,多谢大宗师费心了。”

  篆刻,也是中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中华文字,在小小的方寸之间,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跌宕生姿,有情有致,既有时间的古朴,又有空间的浑厚。

  这门非遗,集成了诗词,书法,绘画,雕刻诸多艺术。历来就是士大夫的高雅情趣。

  不是文化深厚的人,不可能玩得好的。

  老头笑道:“篆刻的‘篆’,古作‘瑑’,所谓‘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

  “等到竹帛通行,篆字的形符,也由从‘玉’,改为了从‘竹’”。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到了周代,‘玺’大为兴起,以青铜为质,始分白文朱文两种。”

  “到秦代李斯车同轨,书同文,中华文字由是一变。印文也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此时的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

  “到汉代治印兴盛,史上正式有了汉印之说,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

  “这门技艺,至新莽而大成。篆书作印,也于此时成为了定制。”

  “我本是对文字流变有兴趣,因而开始研究。结果几十年下来,篆刻的爱好越来越深,而本末却倒置了。”

  不要谦虚!你这末,已经够我仰望追逐一辈子了好不好?!

  一老一小总算是找到了共同话题,篆刻虽然是苏油的苦手,但因为热爱非遗,后世篆刻的理论倒是所知颇多。

  用他自己的俏皮话说,就是我也刻得一嘴的好印。一边准备饮食一边和老头聊天,倒是颇得老头喜欢。

  没一会儿,唐淹来了,后边跟着张藻,挑着一个担子。

  老头看着苏油从担子里边一样接一样拿东西,不由得好奇:“明润,你这是作甚?”

  苏油说道:“哦,没啥,都是炊具调料之类。”

  老头就奇怪了:“调料不就是油盐酱醋吗?”

  苏油点头:“对呀,不过油分荤素,素油有茶油,香油,花椒油,辣米油,豆油,现在找得到的花生差了些,不然还该有花生油。”

  “荤油有猪油,羊油,牛油,鸡油。”

  “盐我主要用的雪盐,偶尔用粗盐做盐焗菜,炒坚果,做咸蛋。”

  “酱就太多了,豆瓣酱,豆豉酱,甜麦酱,韭菜花酱,麻酱,豆腐酱,虾酱……哦,还有酱油,酱油又分生抽老抽……”

  老头举手叫停:“得!我还是只负责吃好了!”

  给老人准备饮食,就是软糯适口,粗细搭配,营养均衡,还有重要的一点,补钙。

  土地庙别的不

  请收藏:https://m.cpafarm.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