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3章 按规矩办事_抗战之红色军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阎锡山看来,这些项目就没有不被批准之理。

  中央政府批准是必然的,但并不一定按照阎锡山的意思来。譬如这华北大学,就不会批。武爱华在与教育部队傅斯年等教育界人士座谈时就强调:综合性大学原则上不能由地方主建,因为中央政府必须考虑到全国教育布局,以及有关教育公平的问题;而各省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作为,主要表现在专门学院的设置,这种专门学院,往往是各省政府根据本省产业实际等而提出的建校方案,譬如山西要建矿业学院、钢铁学院,四川要建农业学院等,都应予支持。

  在一次与蒋介石的会后闲聊中,蒋对武爱华当政之后全国各地的“表现”惊叹不已,蒋介石当时就问:“华生老弟(武爱华终于有字了,哈哈),我就不明白了,目前的新政与过去相比,变化并不大,可各地的变化为什么那么大呢,难道,他们都不满意我老蒋?”

  “介公(给予足够尊重),您说得不错。现在的新政与过去相比,差别还真不大。但是,新政有几个特点:第一,树立中央的权威;第二,手心手背都是肉;第三,利益均衡;第四,机会均等。您觉得我这个分析如何?”

  “那,有些家伙为什么以前天天闹民/主?”蒋介石很是迷惑。

  “因为他们在过去的体制里,既没权,又没钱,还没机会,有些人还有点信仰与知识,有些人甚至只有借口,他们不闹就没天理了!”武爱华说道。

  “哈哈哈,华生老弟,我明白了!”蒋介石大笑三声,似有大彻大悟之感。

  “粗鄙之见,还请介公见谅啊。”武爱华可不敢骄傲。

  武爱华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但为了民族并不等于不食人间烟火。在历史进程中,那些为民族做出过大功绩的人,理当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也是所谓的“按劳分配”,也就是社会公平。假设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巨大的利益馅饼,怎么分,得有个讲究。后世天朝的分配太理想了一些,所以到最后也没解决分配问题,反而被利益集团钻了空子。

  在武爱华看来,只要你做事,只要你有能力,就让你任事,如果你品行还可以,就让你任更大的事;如果做出更大的成绩,则能享受到足够的名与利。

  后世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得50万国家科学技术奖之后,竟然宣布把45万捐给研究中心,自己只拿10%,袁的高风亮节我们不怀疑;但是,所有获奖科学家都如此做,这就说明社会有问题了。

  50万是多少呢?还不够上海一套房子的首付,只相当于三线城市的一套小面积房子,虽然袁等人有福利房,但他的子女也有吗?他难道不可以买一套房子给子女?可是,在那种氛围下,他不敢!

  如果袁将50万全部化为私用,他的领导怎么看?他的同事怎么看?这也是一些获奖者,获奖之后请客,奖金连请客的饭钱都不够的原因。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混日子、大锅饭,谁好一点都不行,谁好一点就会遭到他人围攻!

  可另一个极端则是权钱交易、官商勾结,利益集团大肆侵略国家和民众利益,什么几瓶油、几支电、几个银行、一条路就将十数亿民众给绑架了。

  以其玩那些虚的,最后却被利益集团绑架了的结局,武爱华还不如一开始就将规矩立好!个人,可以发财,可以有权,可以有名,但都得按规矩来!

  请收藏:https://m.cpafarm.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